2006年1月5日,星期四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时政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填平沟壑先摆脱“过度理由效应”
徐迅雷

  在北京,农民可像城镇职工一样享受社保待遇。《北京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指导意见》1月1日起正式实施,参保人员男年满60周岁、女年满55周岁,可享受按月领取养老金待遇,养老金以货币形式支付,实行社会化发放。
  北京之举措,全国之先河。消弭这种城乡差距,有时就这么简单。当农民不必养儿防老、积钱养老时,当他们的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、同一块土地上不再有就学的不同待遇时,我们发现,所谓的城乡差距确实开始缩小了。
  有许多事情,不是不能为,而是不去为。如今,京城为全国开通了可资借鉴的新路径。“路径依赖”的现实告诉我们,在“二元结构”下的城乡差距方面,“一旦做了某种选择,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路,惯性的力量会使这条路变成惟一路径,而且不断加强”;在这样的“路径”上,我们已走了大半个世纪了,现在是到了选择新路径、切实消弭城乡差距的时候了。
  社会心理学中有个“过度理由效应”原理,它是从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“认识不协调理论”中衍生出来的概念:每个人都力图为行为合理性寻找原因,一旦感到找够了,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;而且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,如果外部原因足以解释行为,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原因了。过度理由效应告诉我们,在城乡“二元结构”的政策选择中,我们同样不去寻找内部原因,而以外部原因解释了事,从而使消弭城乡差距的行为长久地无所作为,为应付社会呼声则通常以玩虚的来应对,比如把农民也改称为“居民”,在户口本上看起来与城里的市民“没什么两样”,而在实际生活中却是与过去的农民一模一样。
  虚的毕竟是虚的,怎么玩也没有给农民带来实惠。如今北京为农民办好“老有所养”的实事,远比那种“农民也统一改称为居民”的“户籍登记改革”的嘘头好上一万倍。这种“实惠”一靠政策,二需钞票。从政策选择看,要消弭城乡差距,首先要摆脱“过度理由效应”,继而要摆脱“路径依赖”,最后要做出新的正确的政策路径选择。从财力支付看,那是要下定决心拿出钱来用在农民头上的。北京对农民的养老保险,由市区财政补贴,这是一种让社会公平和谐发展的“转移支付”,这种支付的力度越大,社会公平的程度就越高。